《口琴,既是玩具樂器,也登音樂會之堂!》

大多數人在一生之中總會玩過一陣子口琴。它發聲容易,要吹奏一段簡單的曲子也不難,而且體積甚小,攜帶方便,一直以來是孤獨旅人的良伴,海員、士兵、牛仔、都用它來吹出心聲。甚至可以說,口琴是人聲以外,最普遍為人所識所用的樂器。就是因為每個小孩子都會用口琴來模 仿火車嗚笛聲,甚至任何響聲,以致前人就只將口琴看成玩具。

其實小小的口琴卻是鄉村音樂、西部音樂、怨曲等不可或缺的樂器,甚至到了近年,更由於一些樂壇高手的推介,更躍登音樂會之大堂。這種樂器只在呼吸之間就可奏出音樂,所以是能表情達意的工具,機乎就是演奏者自己的一部份,在大師手中,更可奏出千變萬化的音色。

追本溯源,口琴應有數千年的歷史。口琴是一種所謂 "活動簧片" 的樂器,與簧片就在吹口旁震動的 "固定簧片" 類樂器,如單簧管、薩克斯管等,有很大不同。"活動簧片" 無須任何其他表面的協助,只需有空氣吹過就可發音,至於音有多高,就由簧片的長度和厚度決定。活動簧片是亞洲人的發明,相傳發明者就是在公元前四千五百年統治中國的黃帝。中國用口吹奏的樂器 "笙" ,由多枝竹管組成,插在葫蘆笙斗上,利用笙上發出回聲,這就是口琴的始祖,三千年來一直是亞洲常用的樂器。據說十三世紀威尼斯探險家馬可波羅在一次亞洲之旅中,將利用活動簧片製樂的念頭帶到歐洲。至於歐洲等第一個用口吹的風琴,是德國一位十六歲少年布舒曼於1821年發明的。到了1829年,維也納有人大量生產口吹風琴,從此口琴到處風行。還有人用黃金、象牙手製口琴,用來呈獻給奧國皇帝和教宗。到了1857年,德國南部一位製錶匠漢納全力生產口琴,五年後已遠銷北美,其後更遍及全球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,英國曾發起一個運動,要讓每個士兵都擁有一枝口琴。到了1930年,漢納公司已年產三千萬枝口琴了。

全音口琴很早已成了全球最流行也最多人吹奏的樂器,但因為缺乏半音階,表演的曲類深受限制。發明了半音階口琴後,所有升半音、降半音再難不到演奏者,為口琴奏樂開辟了新途徑,甚至可登入音樂表演廳、電影中。等一枝半音階口琴於本世紀二十年代末打進市場,用口琴、低音口琴、和聲口琴組成的口琴隊也開始湧現。有些熱愛口琴又才華洋溢的音樂家看中半音階口琴的潛力,將這種樂器引入流行音樂、爵士樂,甚至嚴肅室樂和交響樂中。這許多的開拓者中包括拉里.艾德勒、老西巴斯倩、爵士手蒂勒曼,以及加籍殿堂級大師韋利。


作者:西格蒙.高云